
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升级,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,反观部分品牌在市场却出现了下滑的趋势,经营状况堪忧。可以预测,明年的汽车形势将比今年更加严峻,一些汽车品牌的生存将越来越艰难。
1
斯巴鲁,四驱鼻祖的败落
在大多车主心里,操控最好的日系车除了马自达以外,还有斯巴鲁。坊间有说法称,斯巴鲁是四驱车的鼻祖,其全时四驱丝毫不亚于奥迪。如此看来,斯巴鲁的车是打动了不少消费者,不过遗憾的是,在销量方面,斯巴鲁并没有太大的起色。
公开数据显示,2019年斯巴鲁在华销量2.5万辆,2020年至2022年,销量分别为2.2万辆、1.7万辆、1.1万辆,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。到了2023年4月,斯巴鲁在华销量仅为170辆。
而在美国市场,斯巴鲁销量可谓十分火热。数据显示,2023年1-11月,斯巴鲁美国销量超57万辆,达到574,322辆。同比去年增长14.9%。如此可见,斯巴鲁在美销量要远远多于中国。
斯巴鲁在国内能够沦落到如此被边缘化的地步,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品牌过于执着对技术的追求,反而忽略了市场。不仅如此,斯巴鲁车型采用全进口的方式销售,保养和维修成本高昂,不大符合国内市场的需求。
如今汽车市场,电动化转型不断加速,这对斯巴鲁这样小众品牌的冲击不言而喻,尽管(丨)、、雄狮、XV在终端进行了降价,但对斯巴鲁来说无异于垂死挣扎。因此斯巴鲁明年还能否在国内市场生存就很难说了。
2
海马汽车,亏损难自救
自从离开马自达后,海马汽车销量难现高光。如今说起海马汽车,都很难有人认识这个品牌了。
11月22日,海马汽车被工信部点名。其“HMC6480G6M1型多用途乘用车”,不符合燃料消耗量生产一致性。这意味着,若未能整改成功,不达标的企业或者车型,就会自动退出市场。
然而,如果想要升级发动机,会涉及较高的开发费用,每辆车分摊的成本会很高,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亏损。
2017年至2022年,海马汽车净利润多半均呈现亏损状态。2017年亏损14.15亿元、2018年亏损22.73亿元、2019年净利润9762万元、2020年亏损12.82亿元、2021年净利润1.35亿元、2022年亏损15.75亿元。
相当于,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,海马汽车净亏损超过60亿。同时在销量上,海马汽车也只能用惨淡来形容。
数据显示,海马汽车今年11月上险量为46辆,1-11月上险量为1,146辆。这样的销量只会让海马亏损加剧。目前来看,虽然海马还有一汽作为靠山,但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,这家车企还能坚持多久呢?
3
英菲尼迪,月销不足500辆
以往,日系车的销量在国内非常好,在国内市场地位极高。随后日系很多高端品牌开始进入国内,英菲尼迪就是其中之一。
在高光时期,英菲尼迪国内年销量达到48.4万辆,但好景不长,陆续曝出的安全气囊、变速箱等问题让英菲尼迪销量下滑,甚至还被315点名。
客观地说,一个定位于二线豪华的品牌,出现质量问题,确实不值得同情。而致使英菲尼迪销量下滑的不止是产品问题,车型更新迭代慢,跟不上时代步伐等也是让英菲尼迪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。
公开数据显示,2022年全年,英菲尼迪销量4,237辆,同比下跌51.28%。相当于月销量仅456辆。
另一方面,关于英菲尼迪退市的传闻也从未停止过,尽管官方屡次站出辟谣。近期英菲尼迪举办了一场老友会的活动,活动上,英菲尼迪全球首席品牌官辛宇重申了英菲尼迪对中国市场的重视。英菲尼迪承诺,将坚定不移地深耕中国市场。
在51君看来,英菲尼迪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态度更是透露出背后的隐忧。或许英菲尼迪该担心的不是该不该继续深耕国内市场,而是面对变幻莫测的汽车市场,销量堪忧的英菲尼迪该如何成功渡劫。
4
捷尼赛思,“三进宫”仍水土不服
捷尼赛思这个高端品牌从2008年开始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了,最早的品牌名称叫做“”。不过劳恩斯最终没火起来,终以退市告终。
2014年,捷尼赛思又以“”进入中国,但奈何国人仍然不买账,捷恩斯无奈退出。来到2021年,捷尼赛思三次进入中国,并用3281架无人机在上海外滩拼出“你好,中国”的标语。
两年时间里,捷尼赛思动作不小。旗下8款车型全系引入中国,包括5款燃油车和3款电动车,并采用直营模式,在国内13座城市共布局16家门店。
但换来的却是寥寥无几的销量。2022年捷尼赛思国内销量仅为1,457辆,2023年上半年也仅为835辆。
今年10月份,捷尼赛思首席执行官何睿思被曝离职,捷尼赛思首席协调官李哲将接替首席执行官职位。销量不佳,高管换帅,如今“三进宫”的捷尼赛思也没有成功突围。
一开始捷尼赛思以高端、豪华的品牌定位进入国内市场,但这几年国内豪华市场的竞争本就激烈。尽管捷尼赛思目前在不断押注电动化,但在消费者的认知里,捷尼赛思的存在感较低,因此想要在国内市场获得认可还是比较难的。
汽车市场的竞争非常残酷,劣汰是生存规律,那些跟不上时代的车企注定会被踢出局。以上提到的车企,有的在过去风光无两但后来销量急转直下,有的一开始起步太高至今都未刷出存在感。
因此好的销量未必能成为长期炫耀的资本,懂得消费需求的品牌才能与市场长期共存。对消费者来说,买车时也应该综合考虑汽车的品质、性能、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因素,做出明智的选择,尽量躲开这些经营状况堪忧的品牌,免得白白花了冤枉钱。
版权声明
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
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
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
法律顾问
北京市炜衡(福州)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
官方网站
www.51qc.com
